设计趋势观察 | 城市更新70+:让城市更有品质

趋势观察 2022 / 04 / 29 12897 # TRENDS趋势观察 # TRENDS建筑景观

 

TRENDS

INSIGHT.

城市更新70+

URBAN REGENERATION

 

一座城市,正如人体一般有经络、有脉搏、有肌理,也会经历“新陈代谢”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有的细胞会逐步焕新,有的细胞却从此走向消亡。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然来到一个拐点,从城市更新1.0时代到4.0时代,一座座钢筋混泥土浇筑的城市如丛林般矗立;一幢幢蕴藏历史、人文价值的老旧建筑被重新赋予生机;一个个呈演当代生活品质的理想居所构建出日常的诗与远方。我们看见了城市更新在国家的繁荣昌盛中迅猛发展。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2022年的政府工作任务提出了一系列落实民生底线与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其中除了进一步完善基础措施之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再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等任务为今年的城市更新议题再次指明了方向。

 

此次DESIGN TRENDS 设计趋势特别回顾我国城市更新发展历程,梳理具有代表性的实践项目,并尝试探讨在新常态背景下,设计师如何站在城市规划界面,实现城市品质的提升?如何为城市更新4.0时代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 01

“百废待兴”的初期发展

第一阶段:1949-1977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城市更新的1.0时代,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初期阶段。当时,“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还清基本生活设施的历史欠账”以及“集中解决城市职工住房问题”作为核心,城市更新聚焦在改善城市基本环境卫生和生活条件,同时结合工业调整手工业布局和结构改善。

 

在近30年间,面对较大的财政压力、相对缺乏的城市规划理念与经验以及历史问题等,中国城市更新出现了空前的规模化建设,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与条件获得了较大的改善,但同时也遗留了诸如建筑使用周期短、环境破坏、传统流失等问题。

 

 

 

 

# 02

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丛林”

第二阶段:1978-2000年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让企业、社会等多元力量开始介入,由政府一元主导的结构逐步转变为多元发展与共同治理的格局。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沈阳、合肥、苏州等城市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其中,北京菊儿胡同整治、上海南京东路改建、苏州桐芳巷小区改造等项目为后来的居住区和商业街更新提供了示范性意见。

 

及至1990年年初,随着土地使用权出让、财政分税制的建立以及大量外资的引进,城市更新逐渐以地产开发与经营主导。同时,也由过去单一的旧房、旧区改造转向旧区再开发,涵盖老工业基地改造、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以及城中村改造等多种类型。诸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新天地、上海田子坊、深圳南头古城、苏州平江路都进入了规划与建设阶段。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城市更新受到市场影响,以追求规模和数量为主,形成了大规模、简单化、高速化等特点。房地产的开发热潮、资本的投资风向让由钢筋混泥土浇筑的城市“丛林”在这一时期迅速扩张,一步步建设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初级面貌。但同时,绿色建筑技术、环境保护以及文化遗产保育已经开始成为了城市规划者与建设者关注的重点。

 

 

 

▍1988年·北京菊儿胡同

关键词:类四合院、楼房四合院

 

© 图源网络

 

-

北京菊儿胡同,曾被称为“类四合院”或“楼房四合院”式的危改建筑,是当时在努力协调古都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在传统四合院区域内开展的一项具有科研性质的“改造更新、新旧结合”式的危改试点方案。

 

其不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格,与北京旧城的肌理有机统一,保持了城市文脉的延续性,而且借鉴了南国建筑明朗亲切的色调。而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传统四合院中独门独户的居住形制与楼房单元相结合。此外,还吸取南方住宅“里弄”和北京“鱼骨式”胡同体系的特点,以通道为骨架进行组织,向南北发展形成若干“进院”,向东西扩展出不同“跨院”。

 

 

 

▍1995年·北京798艺术区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 图源网络

-

北京798艺术区,原址为于1951年建立的“国营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20世纪80年代,为配合市政府“中关村电子科技园”建设规划,迁走部分产业。1995年以来,闲置下来的厂房逐渐成为了艺术家的聚集地。历经20余年的发展,在企业与政府的双重作用力下,北京798艺术区逐步形成了集工业、艺术、商业为一身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化艺术的风向标与文化名片。

 

 

 

▍1997年·上海新天地

关键词:上海里弄、石库门建筑

© 图源网络

 

-

上海新天地,坐落于太平桥旧城区,是拥有典型海派特色的石库门建筑群,交错纵横着一个个上海里弄。项目于1997年开始进入规划阶段,基于对历史建筑的开发性保护,设计师以新的商业功能赋活居住区。

 

建筑外表以“整旧如旧”为原则,有选择地还原建筑外观,从现代的设计观出发重塑旧有格局,同时,实现建筑内部的现代化。如今,上海新天地依旧是兼商业、文化、生活、娱乐体验的文化地标和城市名片,成为居民日常休闲与游客打卡的场所之一。

 

 

 

▍1997年·深圳南头古城

关键词:修旧如旧、可持续发展

 

 

© 图源网络

 

-

深圳南头古城,又称“新安故城”,作为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自1997年始,深圳南头古城就开始进行保护与整治工作,历经40余次修改规划方案,最终于2020年开街营业。

 

项目基于“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古城历史风貌,摒弃一贯的“大拆大改”,仅做温和的物理空间整治,活化建筑群、完善水电基础设施。南广场和南北主街引入了创意文化的活化模式,被打造成了有生命力的弹性空间。在多种因素的共生作用下,南头古城在环境、社会、经济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出城市更新的新模式。

 

 

 

 

# 03

注重城市的肌理与品质

第三阶段:2001-2011年

 

 

迈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巨大变革。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带动了投资市场的繁荣。大量外资企业在华的蓬勃发展和本土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突飞猛进,催生了对高级办公和零售空间的需求。同时,新兴的都市精英阶层也推动了高端服务式公寓与星级酒店的发展,高档物业的数量也因此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

 

作为承前启后的阶段,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率的不断攀升,我国城市更新的重点逐步由增量规划逐步转向存量规划,城市建设从追求体量转向强调质量,城市规划者与设计师们开始更加注重顺应城市原有的肌理,以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让城市在有机更新中得以实现品质化建设。

 

而在存量市场的刺激下,如何再利用被废弃或闲置的工业遗存成为了重要议题,诸如北京郎园Vintage、上海1933老场坊、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蛇口南海意库创意产业园、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中山岐江公园、重庆501艺术基地、杭州A8艺术公社、江苏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等改造项目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与此同时,在城市更新节奏加快、新消费文化兴起的背景下,针对商业街的升级改造亦成为了地方政府和地产开发聚焦的项目之一。成都宽窄巷子、西安大唐不夜城等著名旅游景区是这一时期完成的历史商业街区改造范例。

 

 

 

▍2001年·中山岐江公园

关键词:主题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

 

© 图源网络

 

-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中山市的中心地带,是由广东中山市粤中造船厂改造而成的主题公园。总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公顷,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公园于2001年10月建成,随后相继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荣誉设计奖、中国建筑艺术奖、全国美展金奖和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等国际国内奖项。

 

在设计中,其引入了一些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设计理念,合理地保留了原场地上富有代表性的植物、建筑物和生产工具,并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实现了艺术化处理,在诠释场所记忆的同时展现当代审美。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等的有机串联则进一步记录了船厂曾经的辉煌,叙述着百年船厂的历史故事,是工业旧址保护和再利用的成功典范。

 

 

 

▍2004年·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关键词:旧厂房改造、创意产业

 

© 图源网络

 

-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位于深圳南山区华侨城原东部工业区,前身是深圳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三来一补”工业厂房,园区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区。2006年,历经两年的升级改造,正式挂牌为“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2020年12月,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被评为“深圳特色文化街区”。

 

时至今日,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吸引了约300家文化、创意、设计类相关机构和企业进驻。其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通过“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的新型发展战略体系,同时围绕创意设计、当代艺术和先锋音乐三大文化特色,逐渐打造出T街创意市集、OCT-LOFT创意节、OCT-LOFT公共艺术展、OCT-LOFT国际爵士音乐节和明天音乐节等一系列原创品牌活动。

 

 

 

▍2007年·上海1933老场坊

关键词:宰牲场改造、时尚创意设计中心

 

 

-

1933老场坊,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由工部局出资兴建,著名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2006年,项目基于实施保护性开发,对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与还原,最终打造出集创意办公、时尚发布、休闲体验、娱乐总汇于一体的时尚创意设计中心,如今依旧是沪上时尚、创意的国际化地标建筑。

 

在设计中,其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方内圆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说中“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众多特色风格建筑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皆可领略到1933老场坊的不同风情。

 

 

 

▍2007年·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

关键词:清代建筑、民国建筑

 

© 图源网络

 

-

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由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政府和晨光集团创办,原址为金陵机器制造局,始建于1865年,是国内目前最大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2007年9月正式开园。园区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有9幢清代建筑、19幢民国建筑,总建筑面积 10万平方米,犹如一座工业建筑的历史博物馆。

 

园区分为时尚生活休闲、科技创意研发、工艺美术创作、酒店商务和科技创意博览五个功能区,致力于建造成国内知名的融科技、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活地标和创意产业中心。

 

 

 

▍2008年·成都宽窄巷子

关键词:清代川西建筑、文化历史街区

No.05

© 图源网络

 

-

宽窄巷子是成都惟一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其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又有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在成都以及在中国南方的“孤本”。

 

历时3年改造,2008年,宽窄巷子作为震后成都旅游恢复的标志性事件向公众开放。在设计中,设计师基于“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延续了清代川西民居风格,融入了现代商业逻辑,将街区划分成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属性,最终焕新为一个承载城市记忆与时代意义的历史文化区,再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

 

 

 

▍2009年·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

关键词:广州文艺地标,苏式建筑

 

 

-

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其前身是中国最大的罐头厂,始建于1956年,后因城市的产业升级而搬迁,2009年,经改造后重新开园,成为设计、艺术、文化及生活的创意区与文化产业的综合体。

 

在设计中,设计师基于原本建筑群的整体风格、色调和构造进行了创意改造,将传统的苏式建筑焕新为现代loft,令废弃的机器与配件化身为独特的艺术品装置。在短短十年间的发展中,其成为了广州的文艺地标,是文艺青年们的聚集地。

 

 

 

 

# 04

促进“产城融合”

实践“文化保育”

第一阶段:2011年-至今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将由“高速”转入“中高速”。同时,在生态文明宏观背景以及“五位一体”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下,以内涵提升为核心的“存量”规划成为了我国城市规划的新常态,也令城市更新更加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推动“产城融合”的区域发展理念,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活力的提升。

 

在这一阶段,以保护文化传承与发展为要的“文化保育”理念,为开发文化遗址与工业遗存等存量项目注入新鲜的血液。除了打造以办公、商业为主的创意产业文化园,诸如北京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北京坊、上海绿之丘、上海1987力波啤酒厂、广州永庆坊、广州清晖园、武汉融创1890、成都远洋太古里、重庆长嘉汇等,亦在文化、旅游、网红IP打造等方面做出努力,令更新模式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2014年·成都远洋太古里

关键词:千年古刹、场所精神

 

 

-

成都远洋太古里坐落于成都中心地带,毗邻千年古刹大慈寺,接壤人潮涌动的春熙路商业区,与周遭高楼广厦相映成趣,是一座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众多国际化的时尚零售、餐饮、文化品牌聚集于此,为身处其间的人们带来“快耍”与“慢活”的双重生活体验。

 

在设计上,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完美融合,现代创新的手法演绎着传统建筑风格,纵横交织的里巷、低层建筑群、开阔的广场空间与富有人文气息的艺术品、重焕新生的保留院落和建筑交相辉映,兼具经典与充满创意的设计,无处不洋溢着人文韵味与现代气息。国际视野与创新设计理念,使成都中心的市井风貌得以重现,同时又为这个传统商圈注入了新的生机。

 

 

 

▍2016年·广州西关永庆坊

关键词:广式骑楼、商业街

 

© 图源网络

 

-

永庆坊位于广州市最美骑楼街 —— 荔湾区恩宁路,东连上下九地标商业街,南衔沙面,是极具广州都市人文底蕴的西关旧址地域。按照“老城市,新活力”的总体要求注入新时代的城市生活形态,是广州市致力打造的、具有历史文化传承和当代都市生活融合的、中国新时期城市有机更新的标杆。2020年8月22日,广州西关永庆坊正式挂牌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6年·陶溪川·CHINA坊产业园

关键词:陶瓷工厂、城市综合体

 

© 图源网络

 

-

陶溪川·CHINA坊产业园地处中国千年“瓷都”景德镇,原址为始建于1958年的宇宙瓷厂,总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涵盖22栋的老厂房以及166亩土地。2016年,在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等多方助力下,其蜕变为中国首座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的一站式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体验创意园区,是集文化创意、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多种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作为一个复合型的项目,如何盘活陶瓷产业资源,对旧有厂房空间再利用,向“文化+旅游”的方向进行升级改造是陶溪川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最终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其有效地促进了城市功能转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并实践以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运动。

 

 

 

▍2017年·重庆鹅岭二厂文创园

关键词:印钞厂、寄生建筑

 

© 图源网络

 

-

重庆鹅岭二厂文创公园,位于重庆市渝中区鹅岭正街1号,原址是建立于1937年的中央银行印钞厂相关建筑。随着城市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2014年,其正式开启了改造工作,是一个以打造重庆母城历史文化为核心、以创新体验商业为载体的复合型商、旅、文产业的园区。

 

项目运用“寄生建筑”的理念,结合当代“在地化”的设计创作手法,尽可能保留其不同年代的建筑元素和时间印记,引进国际知名文创品牌“TESTBED”等,将老厂房打造成为历史与当下、记忆与未来对话的开放性空间。2017年,正式开园,成为如今重庆的旅游打卡地标。

 

 

 

▍2018年·重庆长嘉汇

关键词:弹子石老街、重庆外滩

 

© 图源网络

 

-

长嘉汇改造项目位于素有“重庆外滩”之称的南滨路沿线,北望朝天门长江大桥,紧临法国水师兵营旧址及弹子石老街。老重庆开埠后,南岸逐渐繁华起来。

 

弹子石老街作为长嘉汇购物公园的二期,将开埠建筑风格和川东民居风格融合,在尊重历史文化及城市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与更新,使得历史老街片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漫步老街,沿80米高差梯步蜿蜒而上,可以体验到重庆标志性的“爬坡上坎”风貌。

 

 

 

▍2019年·北京首钢工业遗址公园

关键词:现代化主题公园、工业文化遗存

 

© 图源网络

 

-

北京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坐落在京西永定河边,原址是始建于1919年的中国大型钢铁集团北京首钢集团的总公司,在我国炼钢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为了改善北京整体生态环境,2010年底,首钢石景山园区全面停产。随后历经多年的重建,于2019年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处承载场所记忆、丰富城市肌理的特色主题公园。

 

在设计中,其基于“新旧织补”的理念,通过保留了原有的高炉、冷却塔、运铁路专用线、机车等珍贵的工业历史遗存,增加功能性的建筑,以及融入科幻元素、运动气息、人文情怀等,将园区打造成为历史与科技交融,钢铁与生态相辉映,遗迹和艺术碰撞的现代化公园。

 

 

 

▍2019年·深圳大冲村

关键词:人文关怀、商业逻辑

 

© 图源网络

 

-

大冲村旧村改造项目位于南山科技园东区,紧邻深南大道,是深圳市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规划包括一栋300米高的标志性写字楼及附属办公楼、一座五星级酒店、两座四星级酒店、一座18万平方米的超大型shoppingmall和规模达228万平方米的商务公寓及住宅。2017年,万象天地开业,2019年南山科技金融城正式交付。

 

该项目的设计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引入旧村改造中,使该片区形成具有国际品质、展现未来多元化都市活力的新型社区。同时,郑氏宗祠则成为承载地域文脉的建筑被保留,成为了兼顾人文关怀与商业焕新逻辑的优秀案例。

 

 

 

▍2021年·TX淮海年轻力中心

关键词:Z时代、年轻人的潮流圣地

 

© 图源网络

 

-

TX淮海,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523号,总占地27000平方米。建筑始建于1993年,其间历经数次更新,从华亭伊势丹、百思买到万得城,从全家庭型的高端百货到年轻力购物中心,除了“容貌”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其“内核”商业定位也不断发生改变,顺应着时代发展趋势。

 

TX淮海的商业定位精准地锁定在“年轻人客群”,首创策展型零售概念,即通过专业策展管理+创新体验零售的结合,将重点落在年轻力、体验感、多变性上,坚定地围绕“年轻力”这个关键词展开商业运营,摒弃传统装修的“浓妆艳抹”,抓住自由、灵活、开放、简洁、前卫,成为亚洲潮流文化集聚地之一。

 

 

纵观中国70余年城市规划历程,我国的城市更新在社会民生发展、产业升级转型、空间品质提升、业态结构优化等方面皆取得了巨大进步。从小的建筑到大的综合环境,从旧房改善到旧区更新、旧工业区文化创意开发、历史遗址保护性更新,从追求速度的“大拆大建”到强调质量的“城市微更新”,我们见证了城市的革新与迭变。

 

往日陈旧破败的院落瓦舍、低矮楼房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绿色的、智能的、多元化的新兴社区与公共空间成为了新生活方式的铸就者。一个时代的历史虽然被宣告终结,但是承载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的建筑与符号被人们以新的方式延续。

 

著名城市规划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双脚踏土地上,而头颅却处在云端。”只要人类不停止想象,理想城市将不断被更新。在中国城市更新的4.0时代,更需要设计师们的无限想象力与执行力。

 

 

 

#

 

 

以实现城市品质人居生活为出发点,「DESIGN TRENDS设计趋势」以设计为链接,发现趋势、探索产品力,赞颂中国好设计。

 

我们坚持设计的人文理想,定义在地产、设计与大家居领域,以全球化视野挖掘商业环境,以专业的设计产品力逻辑来经营该平台。我们鼓励推陈出新的研发,真正为人居环境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我们关注在设计领域钻研与精耕的人物,让专业者输出有价值的观点;我们报道优秀的地产产品体系、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与软装设计作品。

 

# 出品

 

 

总编 / Melody

产品总监 / Jeff 

华南主编 / Nina Fang

 

 

 

 

来源:DESIGN TRENDS 设计趋势